中新网忻州11月29日电 题:山西河曲:秃岭披“绿装” 沟壑变桑田
秃岭披“绿装”,沟壑变桑田,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用天蓝水清绘就底色,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2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新闻网、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正在进行,采访团在山西多地感受“黄河文化”“根祖文化”等。
走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展览·河曲馆,聆听一代代河曲人的生态治理故事。吴琼 摄
河曲,是中国唯一以黄河弯曲命名的县城,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之处,是黄河长城并行之地,也是山西沿黄生态环境保护的19个县(市)之一。
多年来,河曲儿女如何治山治水、植树造林,进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记者走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展览·河曲馆,聆听一代代河曲人的生态治理故事。
展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一组群雕,展现不同时期的治水英雄拿着标志性工具在治理黄河的道路中不断摸索;由红葱、海红果、杂粮等特色农产品拼贴而成的“鸟瞰河曲”图,展现河曲农业发展以及其对丰收的祈愿……借助VR、全息投影等技术,展览馆打破时空限制,让参观者沉浸式了解河曲生态保护、生态经济、黄河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今天,河曲人不断努力,从治理、开发到呵护碧水蓝天,让一泓清水入黄河。在这期间,河曲涌现出造林护岸、领路建社的贺六十九;提出“生前造林、死后看树”的苗二满红;治烂河滩、建米粮川的王海元等一批劳模代表。
“一曲《走西口》,唱尽了河曲的凄苦。”河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丁国妍介绍,为改善生态环境,当地干部群众数十年来战风沙、治流域,令秃岭披“绿装”、沟壑变桑田。“河曲正以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为目标,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启动以来,河曲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梳理水污染治理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组建10个专项工作组,全方位、一体化推进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包括加快推进河道、岸线生态修复治理,全面铺开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保护和治理齐头并进,推动项目工程落地见效等。
河曲,因地制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振兴。吴琼 摄
今天的河曲,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该县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特”“优”发展战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喜看新村处处春,这一切发展都离不开黄河的滋养和浸润。距离河曲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唐家会村,以文旅休闲娱乐为切入点,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村口有亲子游乐园,村内有玫瑰观赏园、设施农业示范园等。”唐家会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永贵说,乡村特色旅游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200万元。
连绵的山峦、厚重的黄土地、与黄土浑然一色的窑洞……赵家沟村,如画般的风景成为写生画家、美术及相关专业师生采风创作的宝地;凭借69座凹式日光节能温室大棚,榆岭窊村打造集有机种植、观光采摘、冷链运输于一体的高标准示范农业园,走出一条干旱地区治水兴水同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新路。
“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由临汾市委宣传部、临汾市委网信办、太原市委网信办、晋中市委网信办、中国新闻社山西分社、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山西分公司共同承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完)
在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2023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分析了当前全球供应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全球供应链促进对策建议。
报告立足全球视角,把握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大势,对国际国内供应链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客观分析、梳理。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 任鸿斌:首次全面量化分析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趋势,首次构建了全球供应链促进分析体系,围绕推动全球供应链技术创新,开放合作、互联互通、包容发展等内容系统提出了工商界的建议。
报告认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报告通过全面量化分析发现,全球供应链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区域化、多元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在供应链区域化方面,欧洲、东亚、北美供应链区域化特征最为显著。德国、中国和美国分别为区域供应链中心,汽车和化工行业的供应链区域化态势明显。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 陈建安:建议各国加快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全球供应链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供应链的开放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深化共建供应链基础设施,加强物流、通信等有形的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实现金融规则标准的软联通。
报告还建议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参与程度,促进中小微企业更好地参与全球供应链。(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