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产业链绿色农业,从源头开始,经过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每个环节,全程可追溯来到您的餐桌,让食物更安全,让农业更增值。什么是“绿色农业链”?有请“小农”来说一说。
我是“小农”,全名“绿色农业链”。您的一日三餐和我息息相关。
我最大的特点是“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简单来说就是串起了食物从田间地头到您餐桌上的全过程。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共同构成了我。
绿色是我的底色。就拿玉米来说,播种环节,减施化肥农药、更多使用有机肥;生长环节,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收获之后,秸秆可用作饲料或直接还田……绿色的种植方式,让我们得到了更多绿色优质的农产品。
一部分农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另一些就进入到精深加工环节,智能制造和保鲜科技最大程度保持了农产品的口感和营养;在流通环节,冷链物流打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在销售环节,包装减量、可降解包装则将“减碳”理念进行到底。
同时,变废为宝的循环模式更是加深了我的底色。果皮果渣经过发酵可以变成动物饲料,养殖场产生的废水废肥经过处理可以作为有机肥还田,还有鱼菜共生、鱼稻共生、虾稻共生、鸭稻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
这一整个绿色的链条,从农田到厂房,从农户到消费者,在数字科技的助力下,全程可溯源来到您的餐桌上。由我串起来的参与者也是海量的,包括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以及育种公司、农资供应、科研团队、技术培训等各类主体,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各环节全链发展,最终形成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全过程。
相信,随着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您的餐桌将更美味更健康!
(总台央视记者 王琰 刘颖 王楠 李琳 李厦)
参考消息网11月29日报道 彭博社网站11月27日发表题为《中国偏远沙漠隐藏着一场能源革命》的文章,文章编译如下:
从库布其沙漠的沙丘中浮现出来的似乎是一片绿洲,在中国北方的天空下闪耀着蓝光。
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覆盖着内蒙古自治区这片距北京数百公里的地区。它们是一个清洁能源项目的中心,该项目为近110万户家庭提供足够的电力。到2030年,中国还打算在广大的内陆地区再建设数百个类似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基地。
这一行动有望在能源领域引发变革:抑制中国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其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引导这个国家朝着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的可行道路前进。这些可再生能源基地一旦建成,中国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将比任何国家目前的水平都高,几乎等同于印度当前全国电网的装机容量。
特里维尤姆中国公司驻上海的能源分析师科西莫·里斯说:“这令人难以置信。历史上没有任何可供参照的标准。”
自中国领导人概述有关新能源发展的愿景以来,中国沙漠地区相关情况的细节鲜有披露。现在,彭博新闻社记者和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师到达现场、采访相关人员并查阅数千页政府文件和行业数据后,对这项计划的进展做出首次重大评估。
分析揭示,中国今年的太阳能和风能利用有望达到创纪录的规模,而且远超其已经领先世界的清洁能源使用水平。鉴于这么多清洁能源即将被利用,中国可能早在2030年的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就实现碳达峰,从而使地球有更大机会控制气温上升。
这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范例。眼下,阿联酋工业和先进技术部负责人贾比尔正在力推各国利用本周在迪拜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承诺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提高两倍。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达到这一目标或许是世界为实现净零排放可以采取的最重要行动。
彭博新能源财经上周在一份报告中说,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把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高到约3.9太瓦(1太瓦为1000吉瓦——本网注),是2022年的三倍以上。
各种项目实施的速度之快已经让一些人提高对今年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的预测。彭博新能源财经的预测显示,2023年中国的太阳能发电和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300吉瓦,几乎是一年前新增容量的两倍,而全球在2022年的新增装机容量为338吉瓦。
牛津能源研究所中国能源研究主管迈克尔·梅丹说:“中国正依赖这些大型风能和太阳能基地在新的能源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最初一批项目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沙漠,包括北部的戈壁和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些地区很适宜发展可再生能源,有中国最持续稳定的风、日照以及广阔的平坦地带。这些地区人烟稀少,也使建设大型工程容易很多。此外还有经济优势,比如土地便宜,因为没有来自大型农业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竞争。里斯说,这些因素意味着这些沙漠基地可能是世界上最廉价的能源来源地之一。
旗下拥有太阳能企业的通威集团创始人刘汉元说,建设大型能源基地有助于利用中国现在成熟的清洁能源产业。他说:“它们可以支持国家加速能源转型。”他还说,中国“甚至可以领先于西方国家完成这一进程”。(编译/赵菲菲)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