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 台湾《联合报》近日发表了介绍湖北省天门市的报道,追溯了天门蒸菜的传承历史。
天门蒸菜。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报道称,天门蒸菜,自古飘香。几千年来,蒸菜技艺在天门世代相传,且有所增益。经过漫长的历史传承,天门蒸菜逐渐形成“天门九蒸”等技法,以及完善的蒸菜技术体系。
天门蒸菜凭借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技艺,成为楚菜代表品种之一。菜品之丰、技法之多、味型之广,使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品尝。2010年,中国烹饪协会命名天门市为“中国蒸菜之乡”。
天门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产品、禽类、粮食、蔬菜等物产丰富,为天门蒸菜提供了多样的食材原料。
在当地,每逢有客来,东家就用“三蒸”待客。这其中的“三”不是确数,而是概数,菜品一般是蒸肉、蒸鱼、蒸素菜各两道及以上,蕴含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延年益寿之意。此外还有清鲜可口的“素三蒸”和香味浓郁的“荤三蒸”。
天门蒸菜制作工艺独特,归纳起来有九种,即粉蒸、清蒸、炮蒸、扣蒸、包蒸、酿蒸、封蒸、干蒸、造型蒸,其中又以粉蒸、清蒸和炮蒸最为古老和著名。
当地民间宴席更是突出了蒸菜的特点,“八蒸八扣十大碗”即一桌有八道是蒸菜,只有一道甜菜和一道饭菜。天门真可谓无菜不蒸、无宴不蒸。(完)
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 第七届西藏智库国际论坛近日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创新与共享”,旨在共同讲好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西藏故事,深刻探讨和揭示新时代西藏发展进步的内在逻辑,更好地服务西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西藏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也有西藏自身的特点。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是我们从事西藏研究和关心西藏发展的每一个人都应深入思考的重要的理论、学术和实践问题。
论坛安排了主题发言和六个专题研讨单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小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肖杰围绕2023年中国政府发布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进行了主题发言。
西藏智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唯一一家院级西藏研究专业智库,在组织开展涉藏学术研究、对策咨询、对外宣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举办国际论坛是西藏智库推进国内外涉藏研究学术交流的重要举措。自2017年以来,西藏智库国际论坛连续举办七届,累计有300余位国内专家和来自境外的近百位专家参加。
本次国际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国际合作局给予指导和支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会科学院、四川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和来自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共计50余位专家学者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深入研讨。(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