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武汉11月29日电 (马芙蓉 吴江龙)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大会29日举行,海内外高校代表、校友代表、师生代表等相聚武大卓尔体育馆,共庆武大130周年华诞。
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大会现场。张畅摄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1950年改称武汉大学。2000年,其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该校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武大已培养各类人才70余万,其中两院院士100余人。该校参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突破,产生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一批应用型科技成果。
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大会现场。张畅摄
武大校长张平文在致辞中表示,回望来路,无数前辈先贤用高尚人格、不朽学术涵育了武大文脉,积淀了武大底蕴。展望未来,学校将着力建强师资队伍,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加快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拓展国际影响,通过五到十年不懈努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武大现与全球3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美国杜克大学校长文森特·普莱斯在视频致辞中表示,10多年来,杜克大学与武汉大学在相互尊重及对学术使命孜孜追求基础上保持密切合作,合作创办的昆山杜克大学为全球高等教育开创了令人振奋的新模式。
海内外代表出席庆祝大会。张畅摄
据悉,校庆期间,武大校友纷纷捐资为母校庆生,校友签约捐赠额超20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捐赠13亿元,刷新武大建校以来单笔最大捐赠额。(完)
中国日报网11月28日电 24日,“家园之声”2023年中国—东盟系列国际媒体采访团走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交流活动。活动期间,来自中新两国的记者,以及中国留学生、华人华侨自媒体畅所欲言,深入分享和探讨了未来媒体与青年该如何搭建两国交流合作的桥梁。
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尹珂是一名博士生,目前在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研究院访学,主要研究东盟、东南亚国际关系。尹珂从个人亲身经历的三个例子出发,分享了他对中新学术和人文交流的一些个人感悟。第一个例子是北京大学东南亚协会,该协会协助组织每年一度的中国-东盟青年峰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留学生给尹珂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们是每年峰会的主力军,在各种议题的讨论中总能起到示范作用。东南亚协会每年招新后会进行一些东南亚知识小测试的破冰活动,让大家了解东南亚。今年上半年,尹珂就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在同一小组合作答题,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第二个例子是今年6月,北大选拔了一批青年学生到柬埔寨暹粒参加中国-东盟青年峰会,在青年峰会上,能看到新加坡的留学生协助部分中国学生一起处理文本、回答问题,那个场景就是中新人文交流合作的缩影。第三个例子是尹珂来南洋理工访学期间,认识了一位新加坡本地的助理研究员,他主要从事印尼研究。在和他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尹珂讲述了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科发展和成果,他很震撼,表示之前虽然有所了解,但是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中国学者关注东南亚、了解东南亚,尹珂认为长期的人文交流(包括学术交流)一定需要更多的面对面互动。
来自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刘现奕说:“在这个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文化交流已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桥梁。我的留学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交流的力量和重要性。在南洋理工大学,我不仅得到了学术上的锤炼,更重要的是,我有幸参与到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加深了我对多元文化共融的理解。”他表示,作为留学生,有责任去理解和尊重东道国的文化。通过参与新加坡国庆日的庆祝活动,他不仅感受到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活力,也理解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留学生活,也让他更加自豪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他深知,留学生的职责不止于学习和传播自己的文化,还要积极地吸收和尊重他国文化,这样的相互学习和尊重,让他真正理解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和独有之美。
随笔南阳网创办人李烨明称,在交流方面,新加坡在东南亚和中国教育中是有统筹方面的优势,很多华人在语言方面具备优势,英语和汉语都不错,甚至对其他的周边国家的语言也比较了解。因为与中国的交往频率较多,所以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其他国家有优势。例如,和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在一起交流时,会发现新加坡的年轻人或记者对中国非常了解。
此次交流活动促进了中新两国媒体、青年分享文化交流经验,鼓励了两国媒体、青年共建友谊的桥梁,积极宣扬中国—东盟文化往来方面的优势,为未来两国媒体、青年在共建“一带一路”时发挥无限潜力创造了机遇。
(编辑:妮思娜) 【编辑:房家梁】